1、分答创始人姬十三:创业必须找到不断尝试的勇气
分答创始人姬十三:创业必须找到不断尝试的勇气
文/清如
【人物名片】嵇晓华,网名姬十三,果壳网、分答创始人。
姬十三的创业历程就像做实验,不断尝试,不断探索,最终得到理想的或者超乎理想的结果。
从科普作家到创业者
嵇晓华从小就喜欢看哲学类和科普类的书籍,他立志长大后要当个科学家或者作家。
在复旦大学读博期间,嵇晓华一直忙着做实验,连胡子都顾不上刮。同时,他尝试发表科普文章,笔名为“姬十三”。
当时,姬十三写了一篇关于神经生物学的科普,但文字风格却像小说一样逗趣,得到《牛顿科学世界》主编唐云江的赏识。此后,他开始没日没夜地写文章。
毕业后,姬十三决定继续“做一名自由撰稿人”。很快,他将几位志同道合的科普作家聚集到一起,几次商讨过后,群博网站“科学松鼠会”应运而生。
“科学就像一枚枚难以开启的坚果,美味不易入口,而我们就要把果仁、把科学的美妙传递出去。”
松鼠会的成员们每周一聚,一起讨论选题、构思、采风,文章内容五花八门、丰富多彩,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平实易懂。
2008年汶川地震,“科学松鼠会”发布了一篇名为《动物预报地震,靠谱吗?》的文章,短短半天时间,阅读量就超过了3万。
但是,科学松鼠会是一个非营利机构,无法支付每年的网站运营、组织活动等费用。于是,2010年,姬十三推出了商业化的“果壳网”,踏上创业征程。
在探索中前进的果壳网
创业初期,科研出身的姬十三不懂得经商之道。他们出版过数十种图书,却次次亏损;举办品牌线下活动,如“万有青年烩”,却收效甚微。
2012年前后,资本进入寒冬期,果壳网也出现了危机。最惨的时候,差点连工资都发不出来。姬十三意识到必须建立一个稳定的商业模式。
同年,他在浏览果壳网时,注意到有一个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小组特别受欢迎。
他带着几个产品经理到大学校园进行调研,发现“很多大学生在网上找不到学东西的渠道,害怕上当受骗”,于是更加确定网络课程平台很有市场潜力。
之后,姬十三开始大力推广网络课程平台,短短2个月就聚集了3万人。随后,他成立了“mooc学院”,专门对接全球20多家国际在线教育网站的内容。
在mooc(慕课)学院,开课时间有限制,错过了就得等下次,用户要完成作业,有期末考试,通过考试会得到认证证书。
2014年12月22日,果壳网宣布完成2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姬十三终于找到了一个可持续运作的商业模式。
“这就像我们当年做实验,最先提出的假说或方法通常是错误的,可能要摸索个十多次,才能在最后找到正确的方法。”
“分答”的爆红之路
2015年,“知识付费”风起云涌,姬十三抓住风口,推出知识技能共享平台——“在行”。通过“在行”这款软件,用户可以通过约见不同领域的行家,与他们进行一对一见面约谈。
而“分答”是从“在行”中无意拓展的一款小型产品。“分答”是一个语音问答付费平台。用户可以快速找到给自己提供帮助的人,然后用1分钟的时间答疑解惑。
2016年5月,“分答”正式上线。姬十三邀请了王思聪、李银河、罗振宁、汪峰、章子怡等大咖加入分答。这些名人以答主的身份,在分答平台上回答各类问题并收费。
更有意思的是,其他用户可以选择付费1元进行偷听,对于偷听的费用,分答平台会抽取10%,剩下的由提问者与答主平分。
新颖的商业模式,加上明星、学者的助阵,让分答一炮而红。仅上线42天后,就有超过1000万用户登录,交易总金额超过1800万。
同年7月,“分答”获得2500万美元a轮融资,由元璟资本与红杉资本联合投资,王思聪与罗辑思维跟投,“分答”估值超过1亿美元。
从果壳网到mooc学院,再到分答,姬十三一直在探索中前行。如今,他“越来越成为一个务实和成熟的商人。”
来源: 南财专访
2、酷6创始人李善友:创业应该是快乐的
酷6创始人李善友:创业应该是快乐的
过去创业的时候,我理解中的创业就是一件挺痛苦的事情。就算你创业成功之后,对人生来讲,可能也是刚刚起步,人生还要经过几个起落,最后才能实现人生真正的生命力的绽放。这种情况下,创业的目标就不是一个具体的事情,而更像是一个方向感。
过去创业的时候,我理解中的创业就是一件挺痛苦的事情。而我最近反思,创业应该是快乐的。
创业的目标值得反思。以前大家理解的创业是一站式的,从出发点a到目的地b,这个b可能是上市、可能是把企业卖掉。如果实现这个目标就是成功,没有实现就是失败,跟创业过程全然无关。周鸿祎做了那么多企业,但是在没有做成上市公司之前,他一直觉得自己不成功;雷军一直说,要做成一个10亿美金市值的上市企业,才是成功的标志。
而中西方文化都教育我们,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所以,意志力对于创业者来说极为重要。过去我的公司提倡的企业文化之一就是坚韧不拔。创业是痛苦的,面对痛苦就得忍着,就得坚持。
但是,实现b以后,你真的快乐吗?实际上,快乐就是上市的那一刻。当你在某一个状态待久了以后,幸福值很快就会下降。此外,上市或卖掉绝对不是终点。把企业做上市后的这些创业者,没有谁能彻底休息,还得接着做。原来以为的终点,并不是事实上的创业终点。
回过头来看,从a到b这个过程是最长的。我现在想强调要享受中间的过程,无论是顺利还是艰辛。一般来讲,创业者可能至少要经过三次失败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就算你创业成功之后,对人生来讲,可能也是刚刚起步,人生还要经过几个起落,最后才能实现人生真正的生命力的绽放。这个模式可能更健康、更接近事实。承认这一点,遭遇挫折就不会产生“失能性恐惧”,也会帮助创业者舒缓很多压力。就好像你开车上路,如果有一个路标提示,要拐弯了,可能你就不担心了。
这种情况下,创业的目标就不是一个具体的事情,而更像是一个方向感。即使我正处于事业的下降状态,也无所谓。因为我知道大方向是对的,只需关注眼前,当下所走的每一步变成了我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创业者会更享受过程中的每一步,越是享受这个过程,更容易帮助你实现目标。(创业 )扎克伯格强调,他并不是要做一个公司,而是要更加关注眼前的事情,一个产品一个产品地去做。结果他做成了一家伟大的公司。
过去我强调意志力,现在反而觉得放松很重要。在我创业的时候,经常会纠结到半夜睡不着,或者到半夜突然醒来,特别的清醒,然后就会到客厅看书,有时候一晚上要这样折腾好几次才能睡着。我告诉自己,这种纠结的压力很正常,所以我坚持、坚持。但是这样下去,这个结就会越来越大。
创业还有个误区,就是得需要不停地工作,加班,加班,再加班。我记得很清楚,创业的时候,每天半夜两三点发现一些同事还在线上,一个邮件发出去,他们迅速回过来,我就很得意;周末到公司发现一看那么多人在加班,我就特别高兴,心想,“我的人多有战斗力。”我相信,我的这种心理在所有创业者里面非常普遍。
回过头来看,这个心理有很大的问题。过去的创业者都被成功学笼罩了,寻找捷径、快速成功。成功就快乐,不成功就痛苦。
如果让我重新来做,我一定会要求我的下属不要那么加班。以前创业的时候,看别的创业者出去玩,我就觉得他们不着调。其实现在来看,那是他们很高明的一个做法。因为创业的过程不是一鼓作气就能完成的,很多创业者最后都会因为精神高度紧张,导致身心出现问题。创业者应该学会从容,同一时间不要做太多的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少量事情。这样你有时间去休息,效率也会更高。
如果我再次创业,我会这么要求团队:第一,12点之前必须睡觉;第二,要求创业者周末休息两天不现实,但是每周至少应该休息一天;第三,每周锻炼3次,每次至少30分钟;第四,把工作完全放下,每半年一定有一次旅行;第五,每季度在公司举办一次庆祝。
3、创始人兼VC给创业者的8条建议
创始人兼vc给创业者的8条建议
一个朋友最近问了我一个简单的问题:“你经过了4年的vc生涯,对像我这样获得投资的创业者有什么建议?”我不禁开始反思我从创业生涯里学到了什么——我没打算冒充专家传授“如何成为完美创业者”的秘笈,但我想我的经历或许能帮助到一些创业者。
1、保留选择权。
我所见到的最聪明的第二、第三次创业者们在融资的时候能做到非常专注和高效。在公司发展的每个阶段他们都保留选择权价值(optionvalue),并在每次融资过程中都做出清醒的决定。
2、雇佣最好的人才。
这点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a级员工可能比b级员工要贵上50%,但是他们会给你带来10倍的价值。人才为王。主动出击,瞄准最好的人才。
3、抓住这一刻,奋力奔跑。
优秀的创业者不会空等,当他们确定要做番事业的时候,他们会全力以赴,而不会费心思想些什么b计划。一旦他们觉得找到了机会之窗,就会迅速出手。我见过许多在各自领域里的老二或老三,他们的ceo总想不明白为何总被老大欺负。以我vc的身份,我自然会和老大会面。领导者是进取的,极为关注增长,行动迅速,为顾客传递价值。而追随者则被顾客/产品/董事会/融资等问题所折磨。简而言之,老大看到路障会毫不犹豫一跃而过,而老二老三看到路障后则要花上些时间仔细琢磨琢磨要如何才能绕过它们。
4、和优秀的投资者合作。
这并不一定是指那些占据头条的着名vc们,有一些非常优秀的投资者你可能连听都没有听说过。别被炒作迷晕了头脑,要把目光放在那些在你的领域里打造了优秀公司的、其他创业者和ceo交口称赞的投资人身上,他们能起到不小的作用。
5、把目标定得比你能力更高些。
创造一个比现实更大的市场印象,但这点需要小心操作——历史上到处都是无法兑现“大话”的失败的公司——但如果做得好的话,这的确能让你公司的前景更加光明。巧妙地润饰是营销和pr的一部分,也是在现今社交平台上积极进攻的方式。操作得当,twitter,linkedin和facebook能变成放大你公司地位的有力平台。(创业)关键在于,不要只夸夸其谈说自己的公司有多么多么优秀,而是要把自己的本事亮出来,展示着名的成功案例、公司的里程碑、分析和媒体报道,以及招聘大腕的新闻。在这方面能起榜样作用的有buddymedia,yammer,zuora,betterworks,square和appirio等公司。
6、寻找并利用好导师。
硅谷有许多优秀的ceo,他们乐于无私地帮助年轻的创业者们打造伟大的公司,而你所要做的只是向他们寻求帮助,这是硅谷与众不同的地方。请向你的投资人寻求指引。不要在遇到巨大困难的时候才向导师求助,和他/她建立持续的关系。你会为这些见过风浪智慧过人的ceo所折服的。
7、保持诚实和坦率。
我所知道的大多数成功的创业家都坦率对待他们的团队和董事会。他们和董事会成员定期沟通,把董事会议看成是能围绕关键问题开展有意义讨论的机会。你的董事会和投资人和你是“同一条船”的人,他们对你充分投资,助你打造一家成功的公司。如果你必须不断地向董事会成员“推销”你的公司的话,就表明你没有选对董事成员了。
8、享受创业过程。
我在25岁的时候成立了我的第一家公司,在我30岁前融资超过1亿美元,员工400余名。这真的很棒,但我身上的压力实在太大了。我又创立了第二家公司,这次,我找了更好的人才,融的资金更少,工作更加有趣(结果也更好)。优秀创业者身上有一种特别的dna,他们会不知疲惫地专注在创造伟大的东西上面,而且是7*24不间断的思考过程。然而,我所观察到的初次创业者第二次创业者之间的区别在于,第二次创业者通常更享受创业的过程。他们明白了要抽时间出来娱乐,花时间陪家人和朋友,与此同时,创造一家伟大的公司。
我有漏掉了什么吗?你从导师和投资人身上又获得了什么?
4、红孩子品牌创始人徐沛欣的创业故事
红孩子品牌创始人徐沛欣的创业故事
目前红孩子排名前三的品类是母婴、化妆品和食品,徐沛欣选择了垂直化梳理和专业化品牌的战略路径。
缤购推出后,原来的“红孩子”则成为了“缤购”的一个频道。在外界看来只是简单的业务调整,对徐沛欣而言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这不亚于是二次创业。”徐沛欣声称。
在过去的两三年时间内,红孩子公司的销售额发展缓慢,徐沛欣坦言在品类扩张上走过弯路,同时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在过去的几年里,他下了大决心要打造一个强大稳定的后台系统,甚至包括重构后台的技术架构。
事实上,品类多元化、向综合购物商城转型已经成为不少垂直网站的主流,当当、京东也都打开了这扇门,而最简单、直接的处理方式就是增加购物频道,不过对于红孩子而言,这并非“良策”。
与丽家宝贝、乐友不同,红孩子公司早已不是单纯的母婴类销售商,2006年9月,网站上便增加了化妆品、家居、健康等品类的经营;2008年5月,又增添了3c小家电品类的销售。当时红孩子采用的正是增加购物频道的方式,但这样做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其他品类的总销售收入始终难以形成快速增长。
而原因在于,长久以来红孩子公司一直被冠以了很难突破的母婴品牌的标签,这势必从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其他品类的发展,事实也的确如此,徐沛欣认为,“有必要进行一场品牌裂变。”而不可忽视的是,与当当、京东的不同之处还在于,红孩子公司一开始就是以人群为核心,当当、京东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品类为核心,“缤购”的构建则是红孩子公司期望以女性人群为核心向外拓展。目前红孩子拥有注册vip会员300万人以上,月增长会员量达30万人。
多品牌的代价
为了让多品牌策略的顺利推出,红孩子也付出了巨大代价。
挑战首先来自于双品牌的运营和市场同质化,能否通过品牌塑造与差异化的定位实现目标。(创业 )在如此大举动的“变”之后,结果如何还难以预测。徐沛欣说:“以后客户会逐渐看到红孩子公司的用心,这种用心甚至会体现在一些很小的细节上。”
在过去的两年间,红孩子公司其他三个创始人相继离开公司,公司的中高层也经历了换血的过程,徐沛欣用“痛”来形容这两年。
但这也许是一个创业型公司走向职业化过程所可能遭遇到的,“以前公司的状态可以说是无序的,靠‘拉’着往前走”,一旦公司进入新的历程之后,需要整个组织能够内生性、协调性地自我推动,红孩子公司已经过了“个人英雄主义”的时期。与此相对应的是,公司架构、营销模式、运作方式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公司成立之初,由于第三方物流体系和支付体系都不健全,所以需要自建物流提升竞争力,但现在的情况大不同,这两方面的发展已经相当完善,徐沛欣认为,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网站自身,实际上,“物流公司的经营比电子商务的经营更复杂”。
为了以更经济有效的方式延伸到更广泛的销售范围,在物流配送环节,曾经自建物流体系的红孩子公司将逐渐引入第三方物流产业链,而这一思路也跟现在的大潮流不一致。
在其他公司采用邮购目录实体店的经营模式时,红孩子公司没有选择开实体店,而是采取了邮购目录电子商务的销售模式,并选择了自建配送体系。这种打破规则的同时也使得公司迅速在母婴行业站稳了脚跟,成为了领军者。而这一次的改变,徐沛欣也坦言无异于“二次创业”。“多品牌”能否带领红孩子杀出重围,将由市场来验证。